愛在加納

我 們 並 有 先 知 更 確 的 預 言 、 如 同 燈 照 在 暗 處 . 你 們 在 這 預 言 上 留 意 、 直 等 到 天 發 亮 晨 星 在 你 們 心 裡 出 現 的 時 候 、 纔 是 好 的 。

有關天主教婚姻

您的帳號仍在審核中,尚無法參與討論話題。

陪他去拜拜,還是自己上教堂?

LemonTree

LemonTree

在台灣,天主教教友和非教友結婚應該算是很普遍的現象,特別是都會地區的教友和配偶信仰不同的比例更高, 以萬華堂區婚配簿統計,不同宗教的婚姻超過7成,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不在教堂結婚的教友,根據研究顯示有超過一半的教友沒有在教堂結婚(57%),可想而知這些教友的另一半都不是教友。

不同宗教信仰的婚姻概況

如果我們再把教友沒有將相同信仰列為擇偶的重要選項,以及教友只佔台灣總人口數的1.5%等兩項因素考慮進去,可以合理推估廣義教友(只要是領過洗的都算)的婚姻中存在不同宗教信仰的比例, 可能高達9成。

如果教友與非教友結婚的比例超過9 成,您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鼓勵教友們把另一半帶進來教會?的確,如果這9成的教友都將另一半帶進教會,我們的教友人數就會接近現在的兩倍,如果這些夫妻平均再生兩個孩子,我們的教友人數就會變成現在的4倍,就算打一點折扣也可以破100萬人,可惜的是,這只是一個幻想, 因為事實並非如此。根據調查,大約17% 的教友和非教友結婚之後認為自己已經不是教友了,另外83%的教友因為工作因素、生活作息以及考量家人的觀感……, 有大約一半不再進堂,因此,要靠教友和非教友結婚達到傳教的效果恐怕不是那麼容易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?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性不同的觀點看出端倪。



婆媳關係的影響有決定性

我們曾訪問與非教友結婚的女性教友們,有將近一半的教友表示宗教信仰的差異會影響婆媳之間的關係,另外一半受訪者雖然表示影響不大,但是有不少教友在受訪時,提出許多讓他們產生困惑的問題,例如:教友可不可以燒紙錢、拿香拜拜、去廟裡、祭祖、安太歲、算命命名、合八字、讓小孩去收驚……等等,代表宗教信仰不同多多少少會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。

這些問題為甚麼會特別發生在女性教友身上呢?主要是因為一般人普遍還是有嫁到夫家就是屬於夫家人的觀念,即便現在社會女權逐漸提高,政府也明訂兩性平等法,所謂「嫁雞隨雞,嫁狗隨狗」的觀念並沒有因此消失,因為嫁、娶和入贅之間的差異還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於國人心中。因此,在受訪的教友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原生父母會在女兒結婚後,教導女兒要為了家庭和諧放棄對宗教信仰的堅持,遇到衝突時不要太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,對於有異於天主教的宗教崇拜儀式要視情況接受。

缺乏娘家的支持,女性教友在公公、婆婆的明言或暗示之下,的確背負著許多壓力,即便丈夫曾經陪同上過教會舉辦的婚前輔導課程,也往往夾在婆媳之間左右為難,能夠幫太太在公婆前緩頰算是好的,有很多都置身事外,最糟的是一起要求太太配合,從準備祭品、燒紙錢、拿香……,一步一步,得寸進尺。加上公婆幾乎都沒有接受過教會婚前輔導的相關訊息,有些甚至把容許在教堂舉行婚禮當作是很大的讓步或極大的恩惠。一旦進入夫家大門,很多規矩都要照公公婆婆的規定,而這些跟宗教信仰有關的規定往往被包裝成「風俗習慣」,不遵守祖先傳下來的習俗將被視為洋教,甚至是破壞門風, 加深婆媳之間的衝突。



夫妻關係也難免受到影響

相較於大多數女性教友要面對婆媳之間的挑戰,男性教友要面對的大多是夫妻之間的衝突,不可諱言的,女性比男性更熱中參與宗教活動,若男性教友不夠虔誠,很容易受到配偶的影響而改信其他宗教,如果是很虔誠的教友,其妻子對於非天主教信仰也很虔誠的話,衝突就很容易發生,最常見的衝突包括下列幾項:

1.家庭的宗教佈置:家中要設置佛堂或神明供桌,還是要擺放十字架或聖像?

2.特殊的宗教飲食:家人要全家吃素還是各吃各的?如果不一起吃素,鍋具可能還要準備兩套。

3.宗教活動的參與:主日要全家上教堂還是一起去進香?平日要一起祈禱還是燒香拜拜?

這一類型的夫妻大多數的適應模式都是「你走你的陽關道,我過我的獨木橋」,大家井水不犯河水,各走各的,表面上相安無事,但是人生重要場合還是得面對衝突的選擇,特別是生老病死、子女宗教教育,以及子女終身大事等階段,往往又會出現意見分歧,畢竟宗教信仰攸關人的一生,無法避免。

子女的宗教教育如何扎根

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,從社會的角度來看,婚姻是兩個家族的結盟,原本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兩家因為婚姻而結成親家,這等大事,對於一對新人而言當然要有調適的時間,如果無法順利調適,很可能就要以悲劇收場。雖然國外學者的研究顯示天主教徒離婚率較低,但是適應期也是必經過程。新婚1至2年的教友們通常不太在意宗教信仰的差異,因為新婚期有太多需要磨合的地方,除非是非常虔誠的教友,否則宗教信仰的差異常常被視而不見,但是等到孩子到了學齡階段,另外一波宗教信仰差異的衝突又要產生,特別是關於孩子的宗教教育。

宗教教育可以分成兩個面向,一個是在家庭實踐,另外一個是在堂區實施。在家庭實踐的部份包括父母親為孩子講授《聖經》故事、帶孩子一起家庭祈禱,以及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……,如果夫妻不同調,孩子的宗教信仰將無所適從,價值觀也會產生矛盾,不知道應該燒香拜拜還是跟天主祈禱,也不知道《聖經》故事和神話故事哪一個才是正確。在堂區實踐方面,最具體的就是主日學,有些堂區主日學從小學開始,也有一些堂區從幼兒園階段便開始了,如果父母有一方不贊成孩子上主日學,就會有意無意的安排其他周末假日活動,主日到底要到教堂上主日學還是全家出遊,也容易變成家庭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。



不同宗教的婚姻牧靈方向

「陪他去拜拜,還是自己上教堂」是不同宗教婚姻永遠擺脫不了的難題,因此婚姻牧靈工作相對的重要,不同宗教的婚姻牧靈可分為婚前和婚後兩個部分。首先, 我們看婚前的部分,由於信仰的堅定程度攸關婚後對信仰的堅持,教會應該加強教友信仰的培育,這方面可以透過信仰講座、慕道班、講習會……來落實。此外, 婚前準備也是非常重要的,針對不同信仰的準新人,婚前輔導課程應該加入不同信仰的生活適應議題,讓準新人可以提前做好準備,甚至慎重的看待信仰問題。

這樣的婚前準備課程其實可以擴大到青年牧靈計畫當中,鼓勵單身青年勇於在教會內尋找相同信仰的伴侶,並將宗教信仰列入擇偶的重要條件。其次是婚後的部份,不同宗教的婚姻牧靈要加強女性教友的關懷,適時給予支持、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,甚至協助排解家庭紛爭。對於宗教差異的適應應該提供明確的方針與遵循方向,最好在教區設立家庭婚姻研究與服務中心,並透過堂區將牧靈觸角延伸到所有家庭。坦白說,不同宗教婚姻的牧靈工作要比天主教聯姻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。從根本來看,教會還是應該將促進天主教聯姻當做婚姻牧靈的首要工作才是。



林燦仁先生/前南懷仁研究中心主任








已經有 1 位朋友說阿們

“你說:‘我是富足,已經發了財,一樣都不缺。’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、可憐、貧窮、瞎眼、赤身的。”【啟示錄 3:17】